土山汉墓探秘—和爸爸妈妈一起学考古

  • 小学4-6年级
  • 传统文化

行程天数:1天

所属 基地 徐州博物馆


一.课程目标

亲子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为家庭观众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活动中父母与子女处于平等的受教育者地位,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博物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共同受益,共同成长。增加相互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有效的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配合博物馆教育员全面开发孩子认知、创造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有效的提升活动的效果。

二.研学内容

1. 揭开土山汉墓的神秘面纱 2、实地探墓 3、石头上的历史 4、亲子模拟考古体验

三.课程介绍

土山汉墓探秘—和爸爸妈妈一起学考古

一、项目背景

亲子教育活动是博物馆为家庭观众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活动中父母与子女处于平等的受教育者地位,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博物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共同受益,共同成长。增加相互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有效的引导孩子在实践中学习,配合博物馆教育员全面开发孩子认知、创造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有效的提升活动的效果。

二、策划理念

土山汉墓作为徐州博物馆陈展工程的一部分,对项目的开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土山汉墓“边发掘边开放的”参观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参观热情和浓厚兴趣。前期针对成年观众开展的公众考古活动经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在徐州各地形成了“土山考古热”。

然而对于亲子家庭观众来说,对土山汉墓的了解还只是新闻媒体的报道。对考古的认知还停留在《盗墓笔记》等文学作品惊悚神秘的“挖宝”过程。

活动以土山汉墓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过程为线索,将生涩难懂的考古和文物保护知识融入故事中。并通过对考古模块的“挖掘”,解开考古的秘密,丰富孩子和家长的考古知识。“寓教于乐”成为亲子观众参与活动的吸引力,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调动家长的主动性,成为孩子密切的合作者。父母和孩子之间共同解决难题,享受成功。

三、活动实施

. 揭开土山汉墓的神秘面纱

通过教育员制作的土山汉墓 PPT ,观看土山汉墓纪录短片。为亲子观众讲述土山汉墓的传说、墓主人之谜、考古发掘中相互关联的小故事等形式,让大家对土山汉墓形成直观的认识。配合汉墓中出土的珍贵文物模型的现场展示及讲解,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介绍考古工具洛阳铲、手铲等使用方法和规范,激发了大家深入探究的兴趣。

2 、实地探墓

在土山汉墓发掘现场,请专业考古人员结合之前故事中出现的相关内容以及自身考古工作经验,现场进行了场景还原。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土山汉墓知识问答竞赛,调动亲子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3 、石头上的历史

土山汉墓发现了近千方的墓葬封石,封石上既有很多有趣的图画,还有很多记载年号,工匠名,产地的题字或刻字。教育员制作文字拓片展板,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识读石头上的文字,让亲子观众了解文字的用途以及文字背后的故事。

4 、亲子模拟考古体验

考古专家现场讲解,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线考古的工作流程和规范,演示了手铲等发掘工具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大家在准备的“模拟考古小天地”中,现场进行考古体验。

四、推广价值

1 、结合本馆特色,为亲子观众量身打造主题课程

博物馆拥有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的独特资源优势,拓宽了传统意义上亲子教育活动的思路和理念,以博物馆自身浓厚的历史、科普知识为依托,实实在在的遗址遗迹为纽带,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中学、学中玩。将亲子观众的文化需求、休闲娱乐及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活动课程生活化、特色化、更多的关注亲子观众的情感体验。

2 、创新性的讲授方法

发挥博物馆教育与学校课程的契合性。在活动中把课本中了解的历史知识融入其中。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聆听、思考、实践中,了解历史故事,形成对考古学的科学认识,培养他们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3 、活动模式新颖,内容环环相扣

活动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在多元化的平台上开发孩子的潜能。突破了以往“参观 + 讲解”的传统模式,避免知识的灌输与枯燥的说教。活动环节由浅入深,满足青少年的对汉墓探秘的“好奇心”,把历史知识和专业的考古知识从学术层面转化为青少年易懂、易会的“儿童语言”,变“深奥”为“通俗”。活动内容“动”“静”结合,环环相扣。“亲子考古体验”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考古中来,亲自动手感受考古工作的流程。项目既发挥了汉墓资源的直观性、真实性对青少年教育形象生动性的要求。更有利于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协调和发展,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该项目的相关活动和服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亲子观众在活动中通过广泛体验,满足自身兴趣和学习的需要,获得身心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