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读鲁迅

  • 小学4-6年级
  • 初中
  • 高中
  • 传统文化

行程天数:1天

所属 基地 北京鲁迅博物馆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阅读鉴赏常识,了解鲁迅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情感目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体验,从文学的角度让青少年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激发青少年阅读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情,提供更多学生走进鲁迅文学、思想世界的可能性。

二.研学内容

课前 1、提供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阅读篇目,选择一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作为主讲课文,此主题下其他课文为学生课下拓展阅读课文。 2、向学生提供主讲课文篇目,并向学生提供课前推荐课前拓展阅读的其他篇目。 3、研究问卷调查问题,以供课后检查课程效果,并作为科研评估依据。 课中 1、介绍主讲篇目和鲁迅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文学大家的创作学习阅读和创作的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当堂阅读主讲篇目。分段讲评作品的文学价值,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学实例学会基本的赏析、创作知识(每篇阅读主讲课文设定不同阅读、创作目标)。 3、根据本节课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通过主讲作品的阅读,展开创作和阅读方面的讨论。 4、教育员根据

三.课程介绍

一、活动主题

鲁迅作品阅读鉴赏指导与创作、阅读方法指导

二、活动背景

1 、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传统语文教学面临众多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引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带来了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性、自我认知性。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思路,开发出博物馆为学生量身打造的研究性学习项目,让博物馆海量的研究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深入的发展空间。

2 、在全新的教育思路下,学生的“不确定性”正成为教育的财富而非负担。“讲什么”、“怎么讲”是学校及主管部门一直在探索的方向,作为拥有众多研究资源的博物馆具有着义不容辞的引导责任。

3 、社会上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小学课本中的大撤退成为近年的热门话题,探索如何使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被现代青少年快乐的接受、什么样的作品更适合青少年,这样的问题需要众多的教育实践和调查报告做支撑。

4 、鲁迅曾说过,在创作中“作文十法”、“优秀作文”一类并不靠得住,如果作文有什么捷径,看大家写什么、不写什么是一个好的方式,用大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是一种好的教育模式。

5 、鲁迅曾指出,天才的产生首先要有适合天才产生的泥土,这泥土“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这样的阅读体验互动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走进博物馆、以文艺来休闲的好的生活方式,提高赏鉴优秀文艺作品的水平,首先学会如何做产生天才的泥土。

6 、北京鲁迅博物馆在学生志愿者中推出的“志愿者研究项目”,是把学生在学校所学和在博物馆所学的结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北师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系学生“中小学鲁迅作品阅读接受度调查”项目的确立,使得“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的建立有了严谨的科研支撑。

三、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阅读鉴赏常识,了解鲁迅作品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能力目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情感目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体验,从文学的角度让青少年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激发青少年阅读学习鲁迅作品的热情,提供更多学生走进鲁迅文学、思想世界的可能性。

四、活动对象

中小学生及家长

五、活动准备

1 、每节课 50 分钟,提前一星期预约。

2 、与学校共同商定合适的阅读篇目和讲课地点(馆内和学校内均可)。

3 、根据讲课学生的特点撰写详细的阅读活动教案。

4 、根据活动具体形式设计阅读调查的问题。


六、活动过程

课前

1 、提供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阅读篇目,选择一个主题下的一篇课文作为主讲课文,此主题下其他课文为学生课下拓展阅读课文。

2 、向学生提供主讲课文篇目,并向学生提供课前推荐课前拓展阅读的其他篇目。

课中

1 、介绍主讲篇目和鲁迅文学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文学大家的创作学习阅读和创作的基本方法。

2 、引导学生当堂阅读主讲篇目。分段讲评作品的文学价值,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学实例学会基本的赏析、创作知识(每篇阅读主讲课文设定不同阅读、创作目标)。

3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通过主讲作品的阅读,展开创作和阅读方面的讨论。

4 、教育员根据课程过程和课程目标进行小结。

七、活动效果

“‘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是北京鲁迅博物馆专门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阅读体验活动。

让未成年人和鲁迅做“校友”,在“三味书屋”参加互动学习活动,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通过诵读鲁迅作品、观看相关影像材料、充分结合鲁迅特点的互动小游戏等方式,快乐的走进鲁迅的世界,体会“文化休闲”的乐趣。首先,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年龄相当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的年龄阶段,“在三味书屋和鲁迅做同学”使学生有一种年龄和身份的亲和力,甚至有“穿越”之感。 “‘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制定了详细、成系列的阅读计划和讲课教案。目前,阅读互动活动已经包括 6 个系列、 60 篇鲁迅文章的系列教程。学校无论是单一一次的阅读互动,还是长期系列的阅读课程,都有丰富的选择内容。

在这一活动开展的同时,我们结合我馆的志愿者研究项目,策划开展了北师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中学生鲁迅作品课堂教学的反馈问卷调查”,密切结合我们的三味书屋互动学习室活动,调查的结果不仅让我们更好的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互动课件,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受益,最终的统计结果还将为我们的中小学鲁迅作品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料性参考。这一志愿者研究项目还成功申报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调查活动的开展也是我们看似普通的社会大课堂活动具有了严谨的科研性质。

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的热烈欢迎,两年之内已经成功组织课程 200 多场,课程案例曾获校外教育优秀案例二等奖。广大师生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反馈等方式,对课程的紧密结合教学、形式活泼、学生欢迎度较高有着很高的肯定。同时问卷调查反馈内容也能看到这一活动独特的教学效果。

八、检查办法

1 、通过反馈调查表收集鲁迅作品的青少年接受度信息,指导青年志愿者做出科学的统计。

2 、通过阅读互动中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阅读体验的效果,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程度。

3 、组织阅读体验后的教师座谈会,交流鲁迅作品阅读体验的更好的内容和方式,力争达到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的无缝对接。

4 、通过师生和调查报告的具体反馈,修正讲课的具体内容及讲课方式。

九、评价反思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和具有发散性思维的教育模式,使得这一活动达到了令人惊讶的效果。互动阅读中受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反而是教育的财富。从阅读互动中,孩子脱口而出的他们认为精彩的作品片段,到看似难懂的鲁迅后期杂文得到的普遍认同,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文化传承的希望。鲁迅看来和我们相隔遥远的时间与空间,但是在“以孩子为师”、尊重孩子的“不确定性”表达这样教育思路的指引下,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回过头来看这两年三味书屋互动阅读的实践,是孩子和我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这一教育品牌的不断深入的开展。

开放性的教学不等于随意的、不负责任的教学。在活动前充分的背景知识、文学赏析方法、参与学生具体的年龄、教育层次的把握,都能够使开放性教学能后游刃有余的开展。尤其是对于鲁迅作品这样的文化精品的传播,误人子弟的信口开河是要绝对杜绝的。严谨性与开放性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必要的教案、讲义、调查报告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水平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在这里,“教学相长”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在这样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互动学习中,与教师的充分沟通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建议,我们的实践也给了教师的教学诸多的启发。与教师的交流让我们充分意识到,教师在面对要教授的范围广泛的课程之时,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有时候非常的难,专业的博物馆机构的参与可以达到很好的互补作用。我们也希望博物馆和研究界能参与到今后的教育参考书、教师进修教育内容方面的制定,这样能够带给教师更多专业的思考。